本网讯(通讯员 林佳慧 张彩霞/文 唐国家/图)余展深教授与恩施山区的不解之缘始于1959年。那一年,这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广东梅县青年,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毅然放弃返乡团聚与知名学者工作邀约,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来到恩施山区。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决定竟成为他此后近五十年扎根山区、服务“三农”事业的伟大开端。
“在山区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余展深教授坚守的信念底色。在他心中,山区的落后从不是退缩的借口,而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农民的需求绝非沉重的负担,而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早在中学任教时,余展深便利用课余深入场圃与农村,传授农业新技术,开展果树、蔬菜引种育种,这种源于专业爱好的实践,不仅为他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更让他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他参与宣恩县柑桔资源普查,经七年努力选育出“宣恩早”蜜柑,1985年获评全国优质水果并获州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当地主栽品种;同期选育的“宣豆1号”“宣椒1号”也获州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更体现了他服务地方的坚定决心。
1984年,鄂西大学(365电子娱乐官方网站前身)筹建特产系,余展深因其在园艺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当地农业发展的贡献被选调参与主持筹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特产系当年就实现了如期招生,并在十年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始终牵挂着农村对科技与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率先在院内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开设了地方急需的烟草、中药材等专业,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是余展深教授的科研准则。1960年代,他从恩施低海拔气候数据中发现柚类种植潜力,1968年从广西引进沙田柚试种。此后数年,他风雨无阻,每月骑车跑遍试验点,记录生长情况、调整栽培方法。试种成功后,他又建言推动恩施打造柑桔北缘柚类基地。他培育的柚苗远销湖南、宜昌,1998年选育的“湖首柚”还获全州良种柚评选一等奖。如今,柚类已成恩施果树支柱产业,他留下的良种成了“种质宝库”。
高山蔬菜基地的建设是余展深教授服务山区发展的又一重要贡献。为助力高寒山区脱贫,余展深在1987年以“恩施高山蔬菜开发研究”立项,创新提出发展反季节蔬菜思路。经费紧缺下,他建示范田、免费送种苗、手把手教学,打消农民顾虑,推动建成数百亩至上万亩蔬菜基地。石板岭农户收入显著提升,恩施州将其列为农业六大支柱产业,相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农牧渔丰收奖”三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服务农民的艰辛付出。
1997年,湖北省扶持魔芋产业,年逾花甲的余展深接下新挑战。当时国内技术资料匮乏,他受邀担任联合国志愿人员,十年间背着工具包走遍恩施魔芋村,总结出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培训数百名骨干。在他助力下,恩施市魔芋种植面积从1万亩扩至10万亩,2004年获评全国魔芋种植大县(市),还成功主办全国魔芋会议、首届中国魔芋节,赢得“中国魔芋综合实力第一市”称号。
多年来,余展深始终心系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州、市举办农技培训班,他从不推辞,凭借实践经验将复杂技术讲得通俗易懂,还带学员到田间现场演示,足迹遍布恩施八县市,为每个县市培养了种植能手。他还先后被聘为州政府、州科协、恩施市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以及州委组织部等八单位联合开展的农业“科技经济开发”电教年科教片VCD制作组科技顾问。为让试验贴合实际,他把试验田设到百公里外的高山农户家;经费紧张时,每年垫付数千至上万元种苗费,半数无法收回,他却淡然表示“农民丰收,我就开心”。
余展深教授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自治州特产局称其为“恩施园艺界导师”。他曾两次当选州人大代表、一次当选市人大代表,还任州政协常委、副主席,退休后任州老促会副会长、首届州侨联主席。荣誉方面,除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外,他还获“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湖北省扶贫奖”“全省蔬菜工作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成员,他始终牢记参政党的责任和使命,经常说:“作为一个中国民主同盟的盟员,我要为山区多办好事,多干实事,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以报答教育培养我的党和人民。”
如今,已逾古稀的余展深仍退而不休,继续带领课题组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奔走。近五十年的坚守,他用行动诠释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他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编辑:张彩霞 责任编辑:邢续净 审核:胡海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