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25-09-05 23:27:48 点击:
8月18日至30日,我校“五溪髹行”实践团队赴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开展恩施坝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此次实践旨在为漆树的种植寻找科学依据,并深入探寻坝漆技艺从源头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团队合影
为赶上最佳割漆时段,团队于凌晨四点出发,前往深山中的漆林。攀登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途中需要攀爬近六七十度的陡坡,队员们手脚并用艰难前行,深刻体会到割漆人日常工作的艰辛。
青堡村俯瞰图
团队成员前往漆林
生漆采割(简称“割漆”)现场,师傅亲手示范传统割漆技艺:在漆树树干上割出一个向下的V字形口子,核心原则是“绝不能环割整圈”——避免因阻断树木营养输送导致其死亡。经验丰富的师傅还会在旧割口上方浅浅划开新层,引导漆汁缓缓渗出。
团队成员观看割漆师傅割漆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用以承接漆汁的树叶、贝壳,如今已被轻便且损耗更小的的塑料片取代,是传统技艺在时代节奏中不断改进的体现。
漆树割漆口
刚流出的漆液
除原材料的采集,团队还学习了许多关于漆器制作的知识,从木胎、葫芦胎等不同胎体的特性,到刷漆、裱布、刮灰、研磨等数十道复杂工序,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滴漆从原材料到艺术品的升华过程,离不开每道工序的精心打磨。
此次实践让队员深刻认识到:优质漆料是基础,而一件精美漆器的诞生,更离不开割漆人、漆艺师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坚守。未来,团队将整理分析漆树种植的科学数据,结合非遗技艺的系统整理与图文记录,为恩施坝漆的活态传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扩大其传播范围。(通讯员 黄祥琦 张景 编辑 唐俐娜 责任编辑 何晶 审核 刘亚琼)